研究院动态
第二届翻译研究前沿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成功召开


2021320日,第二届翻译研究前沿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主办,采取线上腾讯会议与线下报告结合的方式进行。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子满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致辞。胡开宝院长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随后从建院宗旨、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方面介绍了上外语料库研究院,并对翻译研究的发展做出反思和展望,指出中国学者应为构建中国翻译话语体系孜孜以求。随后举行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语言数据与翻译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译介学与翻译话语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忠廉教授、上海大学教授、《上海翻译》执行主编傅敬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蓝红军教授、日本关西大学沈国威教授、同济大学吴赟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子满教授、武汉大学刘军平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仕章教授、南京大学刘云虹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屈文生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威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黄立波教授、苏州大学陈大亮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耿强副教授依次进行主旨发言,梳理翻译研究发展脉络、展望翻译研究未来走向。上海外国语大学孙会军教授、耿强副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黄立波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仕章教授依次主持。

黄忠廉教授梳理了对生态翻译学两部代表性著作的十篇书评,回顾了业内学者对于生态翻译学的批评,总结了生态翻译学在国内的学科构建和国外的传播情况,展望了生态翻译学发展前景。

 

傅敬民教授描述了我国应用翻译批评的现状及不足,进而指出应用翻译批评应拓展视野、摆脱文学翻译批评桎梏、发展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以顺应日益繁荣的应用翻译发展需求。

 


蓝红军教授介绍了翻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翻译学科带来的变化和拓展,指出翻译研究者应正视变化、理解变化、研究变化,深入思考技术何以为翻译学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沈国威教授阐述了日本翻译意识的萌生和发展,梳理了日本翻译相关研究的主要领域,介绍了日本翻译研究的最新动向和热点,并重点介绍了翻译活动对现代日语形成的影响。

 


吴赟教授介绍了视觉翻译概念,阐述了视觉翻译多符号体系互动对文化话语传播的重要意义,指出传播主体要减弱文化稀释现象的不良影响、融通多种视觉符号的传播链条、推动视觉翻译策略深入运用,从而实现中外文化的交融。

 


韩子满教授追溯了近年来翻译研究中“技术转向”说法的缘起和内涵,指出“数据转向”更符合翻译研究现状及趋势,有助于翻译研究借鉴数据科学的理念方法、拓展研究视野。

 


值生态翻译学研究二十年之际,刘军平教授对胡庚申教授在译界的殷勤探索表示敬意,并从“翻译生态宇宙论”、“翻译生态知识论”、“翻译生态伦理观”三大方面阐释了生态翻译学三大哲学价值功能。

 


杨仕章教授提出翻译适应在翻译研究中凸显,但并未获得独立的研究地位,并进一步从语言学、跨文化传播、翻译价值等视角探讨了翻译适应作为翻译共相的理据,论证适应在翻译通论中的价值。

 


刘云虹教授介绍了新时期翻译批评从单向批评到双向批评、从关注静态结果到动态过程、从注重文本分析到读者接受以及从经验走向科学理性的走向,分析当下翻译批评的基本特征,并指出应在客观梳理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翻译批评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屈文生教授从翻译史角度出发,尝试将翻译作为历史事件进行解读,以《天津条约》和《烟台条约》为例阐释不平等条约中的翻译问题,强调翻译史和中外关系史之间的亲缘关系。


张威教授基于近五年国内外核心期刊口译研究论文,全面梳理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口译研究的热点话题、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


黄立波教授探讨了传统译论的范畴界定,梳理了中西传统译论文献汇编、翻译史论与译论研究。阐述了传统译论研究中微观研究不足、视角单一、系统论证不足等问题,提出未来可借助语料库和数字人文,进一步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深入展开中国传统译论研究。

 

 

陈大亮教授梳理了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阶段,指出碎片化和不成理论体系的问题,提出中国传统译论按照“信”和“美”两条主线曲折发展、相互交织,重点梳理了两条主线的发展脉络。

 


耿强教授从翻译理论的科际传播现象出发,探讨了萨义德的旅行理论和刘禾的跨语际实践观点,评述社会生物学视角下的研究,指出观念的旅行必须借助中介,为中国观念对外传播提供了启示。

 


论坛闭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子满教授致辞。韩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和支持表示感谢,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可以达到了解前沿、引领前沿的目的,最后提出了对举办下一届论坛的希冀。

 

 

文字:尹茜

图片:钱虹

审核:韩子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