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动态
推动外语学科融合发展

6月25日,“新文科与外语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与会学者围绕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学科教学改革、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探讨。

加强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

新文科建设应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技术革命交叉融合,把创新作为根本导向,突出知识生产的原创性。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仲伟合认为,新文科新在人文精神的主题变化上,新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上,新在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上,新在培养模式上。口译学科源于交叉、发于融合、求于借鉴,口译实践要求技能、知识与语言统一。

新文科建设应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跨学科研究;应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应完善协同创新机制,重塑学术生态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建军认为,当前新文科建设必须在新学科建设的总体推进下进行。新学科建设的本质是建立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所需人才的新模式。在新学科建设中,文科与理工科融合,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要素有机融合,倡导重组或创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专业体系,强调通过知识的传授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新的外国文学教学必须重新确定学科自身内涵及其新知识体系的构成;在提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中,培养教师和学生以“提出问题”为前提的思维能力;要在注重差异中提高学习者对中外不同文化本质的认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文学话语的建设。

在谈到新技术与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关系时,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刘和平认为,翻译学科的本体性研究需要加强,其跨学科属性决定了研究和教学的跨学科/跨专业特征。翻译研究涉及比较文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文化研究、社会学等领域,借鉴了语言学、文艺理论、跨文化交际等学科研究口笔译的活动及其规律,借鉴了文学与文化的跨语言、跨民族、跨国界交流的规律及相关理论。新文科和新技术背景下,需要思考如何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多学科的新成果培养高端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许明武表示,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中明确提出了探索“专业+外语”培养模式,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创新人才,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外语学科应发挥自身特长、整合相关学科力量,建设交叉学科“中华文化经典教育与国际传播”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

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提到,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学科是基于信息科学、统计学、语言学和翻译学的新兴学科,它对接新文科发展战略,顺应当代学术研究交叉与融合的趋势,旨在研究语言数据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其变化规律,解释了人类语言和语言行为背后的规律,探讨了语言数据在智慧教育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

就外语教育改革而言,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张法连认为,外语教育改革要面向市场对外语人才的具体需求,积极探索发现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他以法律英语为例,认为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国家迫切需要大量涉外法律人才,市场的需要催生出法律英语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加快设置法律英语专业,积极有效地培养涉外法律人才,意义重大。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彭青龙认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只有加快构建“三大体系”,才能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有的责任。外语学科方向调整既是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顺应新时代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其目的是加强学科之间的融通发展,进一步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学科方向调整的新变化不仅要求各高校注重跨学科人才培养、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而且更加强调充分发挥外语优势,为中外人文交流,尤其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作出更大的贡献。这需要外语学界同仁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深刻领会学科方向变化的内涵和价值取向,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将个人的专业能力和学科建设综合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克东认为,要厘清通识教育与新文科建设的关系,考虑国家重大需求,结合校本特色,实施“外语+X”和“X+外语”的培养模式,建设交叉融合的专业和学科方向,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快新文科语言学学科群建设

新文科建设的重点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北京语言大学国际语言服务研究院院长王立非提出,应加快设立“新文科语言学”学科群,推动语言学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以服务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目标,提升国家语言安全能力,建立“语言安全学”;以服务我国语言产业全球化发展为目标,提升对外语言服务能力,建立“语言服务学”;以服务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和抢险救灾应急管理为目标,提升语言应急能力,建立“应急语言学”;以服务党和政府的决策为目标,提升我国语言咨政能力,建立“语言智库学”;以服务国家和社会治理为目标,提升语言管理能力,建立“语言管理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创始人柴明颎认为,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回顾历史,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走过了从专业技能到专业素养的发展道路,训练手段也从技能培养发展到今天的知识素养教育。由于外语人才的涉外特性,其教育也受到国际专业教育发展的影响。语言学、社会学、认知学等学科的研究也都或多或少地推动着外语教育的发展。外语教学需要从社会需求出发,构建更为合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教师队伍,为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设定培养方向,建设人才培养体系。

与会学者认为,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学科建设应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战略,传承和彰显语言文学的传统特色,把融合作为核心理念,对传统的学科发展路径、知识生产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系统性变革,以推动构建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外语学科。

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记者 项江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5日
责任编辑:黄琲 何迪雅

转载:推动外语学科融合发展 (xuexi.cn)